【南方日报】南沙湿地候鸟增至88种

发布时间:2014-12-12

三代观鸟人见证南沙湿地公园十年发展历程 

南沙湿地目前已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观鸟胜地之一,每到秋冬时节都能见证10多万只候鸟共聚南沙湿地的盛景。图为鸟类专家在回收两栖遥控拍摄船。梁文祥 摄

 

 

林工(右一)在一个好位置上用长焦镜头录制黑脸琵琶的视频 梁文祥 摄 

  南沙湿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观鸟胜地之一,每到秋冬时节都能见证10多万只候鸟共聚南沙湿地的盛景。记者10日获悉,南沙区发现的鸟类种群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达到了88种。而南沙湿地也吸引了鸟类专家们的到来。数代观鸟人共同见证了这里从一片野生湿地逐年扩张成为目前规模庞大的湿地公园的历程。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少宏 实习生 魏申 通讯员 南宣 陈芳 

  第一代观鸟人?? 搭起草棚子全天候观察  

  59岁的蒋果丁(蒋工)是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最资深的鸟类专家,从1998年开始就在南沙湿地监测鸟类和湿地环境。 

  据蒋工介绍,他最开始观测的时候这边还只是一片野生湿地,没有被围蔽起来形成现在的景区。人员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当时只有蒋工一个人单打独斗。为了早上观测到珍稀鸟类,蒋工一个人在湿地里面搭一个草棚子全天候观察。 

  这次他带来了一个履带式的水陆两栖船,上面载着摄像机,通过遥控的方式,让船在沼泽地中前进,不断靠近水鸟们。这个水路两栖船包括船体和电路都是由蒋工设计的,据蒋工介绍,用遥控设备观测,可以最大程度逼近鸟类,同时又能做到最小程度的惊扰。 

  对于这一片湿地,蒋工非常有感情。他表示,多亏了围垦公司和湿地公园的维护才能到现在还保持着多年来的野生环境,这相当不容易。最近几年他每年过来都能够看到变化:湿地范围在逐年扩展,大群冬季候鸟数量种类也在增多。 

  第二代观鸟人?? 正在拍摄鸟类纪录片 

  蒋工退休之后,林宜舟(林工)和其他同事们接过了蒋工的衣钵继续承担起监测湿地鸟类和环境的重任。林工今年39岁,他们的团队正在拍摄一个鸟类的记录片,已经准备了两年多。相对于观测,拍记录片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更多。 

  因为鸟类的作息规律,拍摄它们需要早出晚归。林工和他的队员们夏天的时候早上六点半就开始观测,这个时候的鸟儿们刚刚起来,是比较好的观测时点。晚上最好的观测时间是晚间五、六点鸟儿们归巢的时候。拍摄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近到离鸟儿们只有2—3米,很考验耐心。 

  除了早出晚归之外,还要迁就天气。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在广州的办公室看到天气好,立即往南沙湿地奔过来,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来到的时候却发现这里的天气并不好。 

  第三代观鸟人?? 80后女队员加入观测队  

  25岁的小袁是该观测队伍里唯一的女队员,在一群大老爷们中间显得很抢眼。她2012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人都希望进大企业,而小袁却选择了这份职业。不过小袁告诉记者,她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因为从小喜欢自然环境,现在虽然辛苦,但很开心。 

  现在小袁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监测鸟类数量,并且练就了一项数鸟绝技。湿地里成千上万的鸟类,仅仅是在觅食区就有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各种鸟类,这么多的鸟他们是怎么统计出数据来的呢?这就要依靠他们的数鸟绝技和统计方法了。小袁介绍说,一般采用集团计数法,先将需要统计鸟类数量的区域均匀分成10个片区,用最短的时间数完2—3个片,平均得出每个片区的鸟类数量来估算10个片区的总数。 

  南沙湿地看啥鸟? 

  研究机构从2005—2009年对南沙湿地鸟类群落开展了一项专题监测,发现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每年在增长。 

  2005年:发现鸟类50种,4月份的观测中见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褐翅鸦鹃8只;10月份的观测中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红隼3只。 

  2006年:发现鸟类57种,10月份发现褐翅鸦鹃15只;1月和10月均观测到红隼3只; 

  2007年:发现鸟类64种,褐翅鸦鹃在4月份和7月份的监测中均发现8只;1月和10月均观测到红隼3只; 

  2008年:发现鸟类69种, 2008年首次发现指标性品种黑脸琵鹭,当年发现的数量为4只;7月的观测中发现8只褐翅鸦鹃;10月观测到红隼3 

  2009年:发现鸟类73种, 4月份的观测中发现5只黑脸琵鹭,10只褐翅鸦鹃;1月观测到红隼4只。 

  2012—2013年:近年的观测主要是记录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2012—2013年初的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种类共计85种。2013年底至今,共计发现88种,年初时记录到的黑脸琵鹭一直是9只,而在最近的这一次记录到13只。期待后面几个月数量会增加,打破南沙湿地最多13只黑脸琵鹭的记录。 

《南方日报》(2014-12-11 AⅡ05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