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日报】“小娃娃鱼”群落定居银瓶山深潭

发布时间:2014-11-03

■研究人员捧起“小娃娃鱼”观察(记者杨泽彬 摄)

  在银瓶山自然保护区一条神秘的沟谷深潭里,生活着一群我国濒危野生动物香港瘰螈,民间俗称香港瘰螈为“小娃娃鱼”。要见“小娃娃鱼”真的不容易,记者手脚并用,爬过一堆堆奇形怪状的石头,才来到它们栖息的深潭。“小娃娃鱼”对水质要求特别高,稍有化学污染便不能生存,因此,该物种属于指示生物,能体现生活地的水质。

  深潭藏在岩石阵的尽头

   早在2011年,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张礼标在银瓶山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了两条“小娃娃鱼”。随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张亮在银瓶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个“小娃娃鱼”群落。“小娃娃鱼”是我国濒危动物,而在银瓶山自然保护区居然发现一个群落,真令人喜出望外。

   24日中午,记者跟随张亮一行,来到银瓶山自然保护区,见到了这个“小娃娃鱼”群落。

   “小娃娃鱼”群落位于银瓶山脚下的一条山沟后面的深潭里。这条山沟比较隐蔽,游客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现。山沟的入口处是一堆乱石,几十棵树歪歪斜斜地长在乱石的缝隙里,挡住了去路。从外表看,这里凌乱、阴暗,游客会望而止步。张亮说,这正是大自然对“小娃娃鱼”的保护,迷惑人类,限制人类“侵犯”它们的领地。

   记者跟着张亮一行,爬进了这条山沟。这条山沟堆满了乱石。张亮像小鹿一样跃过弯弯曲曲的岩石阵,来到山沟的尽头——一处深潭。深潭的上方是悬崖,瀑布流进深潭里。

  “小娃娃鱼”趴在石块上小憩

   张亮叫记者在潭水边蹲下来,不一会儿,一条如手掌长的“小娃娃鱼”游到了我们身边。张亮轻轻地将“小娃娃鱼”捞起来,放在手掌心上观察。

  “小娃娃鱼”有四只脚,皮肤暗黑粗糙,尾部较长,有一小块白斑。“雄性的尾部有白斑,雌性的没有。”张亮说。

   张亮继续观察深潭,发现深潭远处还有几条“小娃娃鱼”,其中两条趴在水底石块上小憩。

   张亮告诉记者,去年他曾来过这里,看到深潭里有一群“小娃娃鱼”。这次重新来找它们,想看看它们生活得怎么样。现在看来,由于游客的足迹还没到这里,它们没受到惊扰,依然生活得优哉游哉。

   张亮把“小娃娃鱼”放回水里,它们游回同伴身边,很快不见踪影。

   “小娃娃鱼”快乐园的奥秘

   记者发现“小娃娃鱼”栖息的深潭表面有点浑浊。张亮说,别看潭水表面不透明,其实,这是银瓶山自然保护区中最干净的潭水之一。

   据张亮介绍,香港瘰螈对水的要求特别高。如果水被污染,或者温度不适合,它们都难以存活,这也是为什么香港瘰螈特别少、到了濒危地步的主要原因。“假如这个深潭有一点化学污染物,它们也生存不下去。现在它们在这个深潭群居,说明深潭的水质没有受到化学污染。”

   记者随张亮一行往回走时,发现不少岩石的表面长了俗称“地衣”的绿色苔藓。张亮说,这里负离子高、空气没有污染,岩石才会长苔藓。

   银瓶山自然保护区还有不少未开发的沟谷深潭,里面会不会还有“小娃娃鱼”群落?张亮说,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科普链接

   香港瘰螈是环境好坏的指示生物

   据张亮介绍,香港瘰螈属于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瘰螈属,首次在香港发现,以香港地名冠名;后在深圳发现,现东莞银瓶山也有分布。该物种民间俗称“小娃娃鱼”。“小娃娃鱼”对水质要求特别高,稍有化学污染便不能生存,因此,该物种属于指示生物,能体现生活地的水质。

   它们喜欢在丘陵、山地清澈的溪流中栖息。10月至次年1月,在寒冷的溪流中求偶、繁殖。4月至9月,它们在山溪和水草丰盛的缝隙、石块下夏眠。它们多在水底觅食蚯蚓、山坑螺、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等。

   如何保护“小娃娃鱼”栖息环境?

   银瓶山自然保护区有不少沟谷和深潭,有的已开辟成旅游景点,有的还没开发。从专家调查情况来看,已经开发的沟谷和深潭很难找到“小娃娃鱼”,而没开发的沟谷和深潭,成为“小娃娃鱼”家园的可能性比较大。张亮分析说,若要保护“小娃娃鱼”栖息环境,最好是控制开发规模,让更多的未开发地保留原生态状态。

《东莞日报》(2014-10-2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