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10万候鸟聚南沙,你会观赏吗?

发布时间:2014-12-16

专家“潜伏”十年练就观鸟绝技 长焦镜头遥控飞机齐上阵

  南沙湿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观鸟胜地之一,每到秋冬时节都能出现10多万只候鸟共聚南沙湿地的盛景。如何才能更好地观赏候鸟?为了研究鸟类习性,监测南沙湿地环境变化,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鸟类专家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在南沙湿地进行考察、监测,总结出多套观鸟秘诀,见证了这里从一片野生湿地逐年扩张成目前规模庞大的湿地公园。

文/广州日报记者耿旭静 通讯员南宣、陈芳

  蒋果丁,59岁。1998年开始观鸟

  秘诀:设计水陆两栖船 使用遥控设备

  59岁的蒋果丁(蒋工)是濒危动物研究所最资深的鸟类专家,从1998年开始就在南沙湿地监测鸟类和湿地环境。据蒋工介绍,他最开始观测的时候这边还只是一片野生湿地,没有被围蔽起来形成现在的景区。当时只有蒋工一个人单打独斗。为了早上观测到珍稀鸟类,蒋工一个人在湿地里面搭一个草棚子全天候观察。

  这次他带来了一个履带式的水陆两栖船,上面载着摄像机,通过遥控的方式,让船在沼泽地中前进,不断靠近水鸟们。这个水路两栖船是由蒋工设计的,据蒋工介绍,用遥控设备观测,可以最大程度逼近鸟类,同时又能做到最小程度的惊扰。

  林宜舟,39岁。正在拍摄鸟类纪录片

  秘诀:早晚六点是观测好时点

  蒋工退休之后,林宜舟(林工)和其他同事们接过了蒋工的衣钵。林工今年39岁,他们的团队在拍摄一个鸟类的纪录片,已经准备了两年多。相对于观测,拍纪录片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更多。

  因为鸟类的作息规律,拍摄它们需要早出晚归。林工和他的队员们夏天的时候早上6时30分就开始观测,这个时候的鸟儿们刚刚起来,是比较好的观测时点。晚上最好的观测时间是晚间五六时鸟儿们归巢的时候。拍摄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近到离鸟儿们只有2~3米,很考验耐心。

  小袁,25岁。 华农毕业就来观鸟

  秘诀:在最短时间数出鸟的数量

  25岁的小袁是此次观测队伍里唯一的女队员。她2012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工作。小袁告诉记者,她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因为从小喜欢自然环境,现在虽然辛苦,但很开心。

  现在小袁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监测鸟类数量,她还练就了一项数鸟绝技。湿地里成千上万的鸟类,他们是怎么统计出数据来的呢?这就要依靠他们的数鸟绝技和统计方法了。小袁介绍说,一般采用集团计数法,先将需要统计鸟类数量的区域均匀分成10个片区,用最短的时间数完2~3个片,平均得出每个片区的鸟类数量来估算10个片区的总数。

  阿杰,36岁。在团队负责技术支持

  秘诀:出动遥控飞机拍摄

  阿杰是他们团队中主要负责提供技术手段的成员,今年36岁,可以航拍、远拍还可以水下拍摄。

  虽有长焦摄像机,但还是无法拍摄到水鸟的近景,加上放大数倍之后容易抖动,所以队员们只好出动遥控飞机航拍。记者采访当天他们就准备了专业长焦镜头摄像机、遥控飞机等进行航拍,但拍起来还是相当不易。当队员们花了近半个小时找到合适的位置,架设好两架摄像机之后,却发现鸟儿突然被惊扰,全部飞起来了。

  遥控飞机体积小,受风影响也比较大。当天第一次起飞就遭遇一阵涡流,飞机从空中掉了下来,阿杰迅速翻过护栏,确认飞行器有没有被损坏。

  南沙稀有鸟类,从50种到88种

  研究机构从2005~2009年对南沙湿地鸟类群落开展了一项专题监测,发现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每年在增长。

  2005年:发现鸟类50种,4月份的观测中见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褐翅鸦鹃8只;10月份的观测中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红隼3只。

  2006年:发现鸟类57种, 10月份发现褐翅鸦鹃15只;1月和10月均观测到红隼3只。

  2007年:发现鸟类64种,褐翅鸦鹃在4月份和7月份的监测中均发现8只;1月10月均观测到红隼3只。

  2008年:发现鸟类69种, 2008年首次发现指标性品种黑脸琵鹭,当年发现的数量为4只;7月的观测中发现8只褐翅鸦鹃;10月观测到红隼3只。

  2009年:发现鸟类73种, 4月份的观测中发现5只黑脸琵鹭,10只褐翅鸦鹃;1月观测到红隼4只。

  2012~2013年:近年的观测主要是记录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2012年-2013年初的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种类共计85种。2013年底至今,共计发现88种,年初时记录到的黑脸琵鹭一直是9只,而在最近的这一次记录到13只。期待后面几个月数量会增加,打破南沙湿地最多13只黑脸琵鹭的记录。

  《广州日报》(2014-12-11 A17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