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小金口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壤 “蚯蚓-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成果登记公示信息

发布时间:2021-02-09
  成果名称:惠州小金口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壤 “蚯蚓-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登记日期:2021-01-29
  完成单位: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惠州市惠城区环境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李志刚,郑孜文,谭镇,李健雄,徐齐云,叶静文,王林聪
  研究起止日期:2016-01-01至2019-12-31
  主要应用行业:农、林、牧、渔业
  高新技术领域:环境保护
  评价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评价日期:2020-08-27
  成果简介:土壤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多种多样,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品质与产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势在必行,且应该加快步伐。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比较复杂,目前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技术等多种措施对土壤中存在的重金属进行清除,或是将其固定在土壤中,限制其迁移活动,从而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 本项目为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针对珠三角土壤典型重金属污染问题,筛选本土高耐性蚯蚓种类,参状远盲蚓、赤子爱胜蚓和南美岸蚓。筛选了两株重金属耐性菌株并构建了铜运转P型ATP酶的原核表达系统,为深入了解微生物的重金属抗性奠定了基础,为环境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新的途径。分别利用赤子爱胜蚓和南美岸蚓与籽粒苋构建协同修复体系,开展轻、中度镉污染土壤修复试验,并开展田间应用,蚯蚓在土壤物质循环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蚯蚓通过吞食、挖掘以及排泄等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循环及微生物活动产生影响,形成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三者间的交互作用和调控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修复效率。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相比较,蚯蚓-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可以使三者共同作用以发挥协同效应,蚯蚓可以通过取食、做穴和排泄等生命活动、体表分泌物以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同时通过蚯蚓改善土壤中的水分、养分、通气等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达到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的目的,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为提高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提供更经济、安全的技术途径,该修复技术将会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并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新思路和科学参考,为推动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为珠三角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