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英语国际频道 | 保护生物多样性:广东“一核一带一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赢之路

发布时间:2021-06-08

  

  近日,央视国际频道就广东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采访了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强。相关报道详见:https://news.cgtn.com/news/2021-05-22/VHJhbnNjcmlwdDU0OTM1/index.html

  今年5月22日是第21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呵护环境,人人有责(We’re part of the solution # For Nature)”。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如何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战略布局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之路?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强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截止2021年共记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27950个。其中哺乳动物564种,位居世界第一;被子植物31961种,居世界第三;鸟类1445种,居世界第五。同时各个类群都有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如代表性的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黄腹角雉、中华白海豚等”。当下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优先领域包括:
  ①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依旧缺乏;
  ② 关注人类活动对我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③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
  ④ 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当下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战略布局所对应的生态保护的核心工作正好对应上述优先领域的后3个问题与典型生态系统。特别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南岭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沿海经济带的湿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广东省所拥有的上述三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代表性,也是国内外其他区域所无法比拟的。
  
  黄腹角雉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系列成效。特别是:
  ① 已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体系。早在1956年我省就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己建立自然保护区38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正在积极建设南岭国家公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② 迁地保护建设富有成效。建设了全国领先的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等,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在野生动植物种群迁地和离体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取得积极进展。近年完成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广东片区”、“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第一、二期动植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广东省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及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广东省科学院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等;
  ④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法规政策不断完善。陆续出台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细则等法规,并组织编撰了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总体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森林城市群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及行动计划。
  广东省科学院的科研一线人员在上述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野外监测中参与了大量工作。
  
  南岭
  张强表示,“十四五”期间广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人为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动物源性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人兽共患病风险增加、以及生物入侵等棘手问题。他也倡议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公众参与三个层次今后需继续深入沟通合作,共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口与健康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具体包括:
 
  1、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收集保藏,完善岭南特色生物资源保存繁育体系,对标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标准,强化南岭山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综合分析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程度,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
  3、推进外来物种管控,提高病原微生物以及入侵生物的溯源和监测预警水平;
  4、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网络,加强重要物种栖息地质量,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修复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
  5、深化国际合作,针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特征,加强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为探索生态保护新体制、新模式提供广东经验和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央视英语国际频道;记者:卢思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