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突破!“河鲜之王”斑鳠苗种规模化繁育获得成功!
10月2日,由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研所”)、中山大学及广东渔歌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斑鳠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培育”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在清远市清新区成功完成了现场测产。项目培育出平均体重2.35克、平均全长6.60厘米的斑鳠苗种约5.2万尾,标志着我国在斑鳠规模化人工繁育方面取得关键性进展。该项目由动研所华南动物物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以下简称“鉴定中心”)的张晋博士和彭诚博士牵头完成。
项目测产现场
斑鳠素有“河鲜之王”的美誉,具极高的经济与生态价值。近年来,受过度捕捞、栖息地变化等因素影响,斑鳠野外种群急剧减少,已于2021年被正式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仅限野外种群)。尽管斑鳠人工繁殖研究持续开展,但受制于其深水底栖的习性,自然繁殖行为难以观测;加之人工养殖条件下斑鳠普遍存在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卵子成熟障碍及受精率低等问题,致使规模化苗种培育一直未能实现。面对这一系列技术难点,鉴定中心科研团队联合多方科研力量,系统开展了斑鳠繁殖生物学研究,创新优化了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及苗种规模化培育等关键技术环节,最终成功实现苗种的规模化培育。
项目保育的斑鳠亲本
项目培育的斑鳠苗种
在测产现场,科研团队代表张晋博士作了详细汇报。他介绍道:“斑鳠规模化繁育技术的突破,不仅为珠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与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助力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张晋博士作现场汇报
在谈及中心科研规划时,鉴定中心主任胡诗佳指出:“中心长期致力于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在斑鳠、海马等国家保护物种的人工繁育、规模化养殖及资源合理利用技术攻关方面,中心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此次斑鳠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成功,是中心在该领域持续投入和攻关的重要体现。”
该项成果充分展现了动研所科研团队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责任担当与创新能力。项目团队正加紧总结技术经验,在优化苗种培育技术的同时,积极探索斑鳠成鱼的生态养殖模式,目标是将苗种繁育规模迅速提升至百万尾级别,为后续的资源增殖放流和产业化推广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供稿:鉴定中心 彭诚 张晋;办公室 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