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发现动物园赤袋鼠携带重要的多重耐药性细菌

Date:2020-10-15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疫病与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副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在圈养野生动物与多重耐药性细菌对公共卫生学意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于2020年10月14日发表在微生物国际重要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20.560474/full)。
    众所周知,携带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耐药性细菌对公众卫生构成严重威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克隆株在全球的传播流行更加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但人们对动物园中圈养野生动物的耐药菌株生物学特征知之甚少。在针对郑州市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样品的一项常规监测中,发现健康赤袋鼠(Macropus Rufus)来源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株具有β-内酰胺酶阳性表型。进一步MIC试验(最小抑菌浓度)发现ST290型分离株M297-1对头孢呋辛钠(MIC>64μg/mL)、头孢曲松(MIC>8μg/mL)和头孢吡肟(MIC>64μg/mL)高度耐受。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菌株染色体基因组Chr-M297-1携带blaDHA-3、blaSHV-1、blaCTX-M-14等抗性基因;pM297-1.1携带blaCTX-M-14、blaTEM-191等9个抗性基因;pM297-1.2携带blaTEM–1、blaCTX–M–3等22个抗性基因。耐药性质粒上携带多种可移动元件,同时质粒转化试验证明两个质粒均具备共轭转移能力,有助于耐药基因在不同菌株之间的传播扩散,进一步证明这些质粒均源自人类宿主,在我国四川、重庆地区广泛分布。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动物园圈养赤袋鼠携带产β-内酰胺酶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并携带的两个可发生共轭转移抗性质粒,证实了圈养野生动物携带的耐药细菌株与人类临床分离株的密切关系,表明了动物园环境可能正在成为临床上重要的MDR(多重耐药)细菌分离株的储存库,对于细菌耐药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受到广东省科学院引进人才专项(2016GDASRC-0205)的资助,王雪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王承民为通讯作者,Characteristics and Epidemiology of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Producing Multi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From Red Kangaroo, China. Front. Microbiol. 2020,11:560474.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20.560474/full .

图1:圈养赤袋鼠


    图2: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M297-1分离株质粒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插入序列和复合转座子结构特点。(A)pM297-1.1与其同源质粒MDR区域特性及比较;(B)pM297-1.2与其同源质粒MDR区域特性及比较。

(野生动物疫病与免疫研究中心 王承民 供稿)


Share